围棋,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的一种文化,其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。相传,帝尧当初造围棋以教子。当然,尧如何教的我们已无从考证,而这一传说却表明,围棋之始作俑者其意本不在娱乐,而在教化。近年来,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,我们发现通过围棋文化的熏陶,学生在独立思考、逻辑思维、注意力、计算力、组织指挥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训练。
“围棋十诀:一、不得贪胜。二、入界宜缓。三、攻彼顾我。四、弃子争先。五、舍小就大。六、逢危须弃。七、慎勿轻速。八、动须相应。九、彼强自保。十、势孤取和”。作为对棋理的高度总结,相传由唐代著名国手王积薪所著,言简意赅,所论极为中肯,自古以来,为棋家奉为金科玉律,影响所及,遍于海内外。仔细推敲“围棋十诀”,我们不难发现,围棋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。
什么是心理健康呢?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,心理健康被定义为“在身体、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,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”。这个定义强调,如果一个人与其他人比较,符合同年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,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,反之就是不健康的。由于不同个体在生活、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事件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,因此,心理健康的衡量,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。我们认为,对于学校情境中的学生来说,这类事件或活动主要是学习、人际关系以及和自我有关的活动、社会适应能力。
一、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众所周知,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,他们将在掌握学习方法,形成学习习惯,培养对学习的兴趣,体会学习的乐趣等方面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。学习的心理健康几乎涉及学习的各个方面,既包括学习的动机、兴趣、理想等,也包括学习的方法、态度、情感以及学习的生理机制等。 “围棋十诀”中有“慎勿轻速”的说法,意思是说下棋要谨慎,不要盲目乱下。一局棋,往往大小战斗接连不断,几块棋生死缠绕,必须憋足了心劲,识破一个又一个圈套,挽救一个又一个险情,解开一个又一个难题,经历漫长的智力马拉松,饱尝艰辛,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。其实学习中也是如此。经常看到有学生在作题目的时候,看到题目不管三七二十一提起笔就开始作起来,不去仔细分析看清楚题意,结果掉进了题目的圈套,这就犯了“草率”的毛病。在棋盘上,棋子都是相同的,但是怎么样最大限度的发挥一颗棋子的作用,这是每一个棋手都应该考虑的问题。“动需相应”、“攻彼顾我”,都包含有这方面的意思。我们所说的“手筋”正是最大限度发挥棋子作用的体现。在对局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在某些时候,棋手会停下来进行长考。这是棋手在进行精密的计算,对于下一手,对方的应手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变化在脑子里进行一一推演,从中找出最有利的一种下法。下棋的过程中,每一步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下手,要不断洞察对方设下的圈套、陷阱,而设法趋利避险,转危为安,打破僵局,出奇制胜。所以,从学围棋开始,就要求学生通过作死活题、作手筋题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,增强学生对棋形的感悟,通过不断构思、计算、判断和决策,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,随随便便是下不好棋的。
二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对他们成长至关重要,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,他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。因此,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。青少年都渴望友谊,但如何建立友谊,怎样处理好与同学、家长和教师的关系等问题,经常给他们带来苦恼。人际关系中的种种不协调现象,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偏激行为,影响学习,人际关系的障碍还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。因此,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,使他们学会交往、合作,懂得尊重、理解、信任和宽容别人,增强人际协调能力,减少人际冲突,促进人际和谐。 吴清源大师说:“围棋的目标是中和”。什么是“中和”,换句话说就是不过分。在“势”与“实”之间取得中和,在攻、守之间取得中和,在全局与局部之间取得中和,过分了,就可能让自己陷入困境。“围棋是一种艺术,也是一种哲理,反复争棋的最后目的,是从中领悟建立圆满调和之道。”在“围棋十诀”中也处处透露着这种“中”的思想。先说“不得贪胜”,这一条人人都明白,做到却很难。因为围棋就是为了胜负,怎么又说不得贪胜呢?这个,说的是心境,要用平常心来下棋,不要被自己的贪心所迷惑。摆正自己的位置,这就是“中”。再说“入界宜缓”,意思是说你要想去侵消对方的地盘,不要急着马上动手,先做好相关的准备。就如同你到一个新的领域,新的学校,不要急于表现自己,先融入到这个集体当中,寻找合适的机会再来展现自己的才华。这不也是“中”的体现吗? 其实,与人相处也是如此。与同学、朋友、家长、老师相处的时候,不要光顾着自己,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,在自己和别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,这样才能被大家所接受,自己也不会觉得难受。
三、与自我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人应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,正确地认识自我、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。 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方面,心理健康教育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,使他们懂得认识自己的重要性,学会从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中全面、客观地认识自己。自我期望的高低或者说人生目标的确定,对自我认识和评价有很大的影响,过高的、不切实际的目标常使青少年学生产生挫折感,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,从而悲观失望,过低地估计自己。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,可以使他们更好、更快地适应学习和生活,获得自我认同感。自我控制方面,自制力是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。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,善于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,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。因此,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,其中,最关键的是使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。 一局棋往往腾挪变化,险象环生,一会儿顺境,一会儿逆境,一会儿又进入漫长的僵持。妙手连发,可使棋局狂澜力挽,形势大优,而一着不慎,又可令棋局乾坤倒转。学下围棋的人都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,学会了冷静判断形势,切不可因一时杀红了眼而损失更大的利益。 “不得贪胜”不用说,“舍小就大” 、“逢危须弃” 、“弃子争先”也是很高级的战术。下围棋难免死子死棋。死则死,其实并不可怕,只要死得其所,牺牲能换回更大的价值,则当果敢断爱,甚至应该主动弃子。下围棋讲究从大处着眼,从全局出发,忌拘泥于局部。要注重棋的厚薄、宽窄、藏露、强弱和攻防的关系。既要敢打敢拼,又要攻防适度,行棋处处争先,丝毫不容懈怠。日本著名“超一流”棋手赵治勋谈及弃子时曾说:“小时候下棋,最害怕的是:不好了!他要来吃我的棋;而现在下棋,最害怕的是:不好了!他要让我吃他的棋。”人们往往存在着侥幸心理,对于必死的棋不愿意弃掉,反而希望对方犯错误,结果却送掉更多。这就要求棋手在下棋的时候,正确分析自己的形势,确定自己的目标,并能够果断的做出决定。 同样的道理,如果青少年能够冷静的面对自己面临的问题,正确的了解自己的烦恼所在,学会克服烦恼,就能避免因愤怒情绪而产生的严重后果。
四、与生活、社会适应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,归根到底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。社会适应是个体逐步接受现存社会的生活方式、道德规范和行为的过程,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。 “围棋十诀”中的“彼强自保” 是说当对方势力强大的时候,不要想着攻击别人,首先要想到自己即使吃点亏,也先做活再说。“势孤取和”指的是如果你的一块棋势单力孤,就不要想着和对方战斗中占便宜,对方战斗环境更好,凭什么你要占便宜呢?能和平相处,大家平安,都别吃亏就应该高兴了。甚至不要选择战斗,选择都相安无事的方针才对。在青少年接触社会的过程中,因为社会经验得不足,难免会受点小委屈。是不是就应该因此而拒绝与社会进行接触呢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应该考虑的是怎么去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等着社会来适应你。先学会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、各种环境、各种条件,进而融入社会避免因适应不良而造成的各种不良结果。 围棋以最简单的器具与规则演绎最复杂的变化。围棋棋盘纵横十九道,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,仿佛浩瀚的宇宙。黑白双方巧思奇构、神机妙算,或大笔勾勒金戈铁马、烽火连天的战斗场面,或工笔细描波澜不惊、不战屈人的妙作。陈毅元帅曾经说过:“棋虽小道,品德最尊。” 一盘棋少则几十分钟,多则一两个小时,在这种严格的对局态度要求下,经过长时间的锻炼,孩子们的毅志品质得到充分锻炼。围棋虽小道,个中却有大乾坤,“围棋十诀”中的每一句话看似简单,却都蕴涵着极为深刻的哲理,对于做事、做人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。其实,围棋的教育功能又并非仅仅如此?这些都等着我们去探索、去发现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