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曹磊 发自上海 他掩藏在郁郁葱葱的层林大树之中,一如世外高人,低调恬静;他驰骋在杀机暗藏的方寸棋盘之间,一如无所畏惧的武林高手,从容淡定。复旦腹地,南校区里,大学生们挥洒青春的地方,就是他栖居的园地——这就是复旦大学业余围棋学院,一个隐于大学校园内的围棋沃土。
当记者走进这座藏身于复旦大学29号楼的业余围棋学院时,学院教练叶锦锦老师正在整理训练室的棋盘。“学生们每天都会过来练棋,中午的时间正好可以给他们整理整理。”金丝眼镜的另一面,叶老师的眼睛透出让人心暖的温婉。
等了好一会儿,汪凯院长终于来到了记者面前。“不好意思,让你们久等了!”不知是大学老师的谦恭,还是围棋人特有的修养,汪院长一进门的“道歉”,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深感温暖。于是,伴着围棋的落子声声,我们一同走进了复旦大学业余围棋学院的心灵里。
汪院长告诉记者,成立于1995年的业余围棋学院,得到了应氏围棋教育基金会的鼎力支持,才一直生生不息地维系下来。“应昌期老先生的功劳是最大的。”汪凯说。
作为全国高校最早的围棋学院,这里的学子分为了两部分:“一个是围棋特长的高水平运动员,另外一部分则是推广业余围棋的协会组织,主要以业余围棋选手为主。基本都是通过特招进入复旦学习的。”汪凯告诉记者,前者主要是代表复旦大学出战上海或国内的比赛,后者则主要负责校园内的围棋普及推广。在学院的荣誉陈列室里,一个个金光灿灿的奖杯,记录了这座围棋学院所有的光荣。
这样的学院,到底与其他学院,或其他学校的围棋团体有什么不同?对于这个问题,汪院长说:“复旦业余围棋学院拥有比较规范的建制,这相对于围棋协会来讲更规范。”汪院长所说的规范,是这座学院不管是专业选手,还是业余棋手,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。“我们拥有自己的建制,但与正规的经济学院等不同,这种建制介于正规学院和协会团体等‘民间机构’之间。”
在这种建制下,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,拥有自己的专业。汪院长介绍说,在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时,学校曾经将围棋特长生们集中在一个专业里,但后来发现这样既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,又因为毕业人数多而造成就业难,或者就业时专业不对口。所以慢慢地摸索改革,现在就尊重学生的多样选择:“我们希望在棋盘上,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之路。”
就是因为这样的初衷,业余围棋学院的学生们拥有不同的专业,“即使是同样的专业,除了基本必修课是一样的,其他课程也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来选择搭配,可以是‘青菜配萝卜’,也可以是‘辣椒配黄瓜’。”汪院长形象地打着比喻。“即使选的课一样,学生可在上课时间上,也可以自己调配。咱们的围棋和学业是并行发展。”
这就是复旦大学业余围棋学院。从这里,走出了著名国手唐莉,同时也活跃着史金帛、谢东方、蒋晨中、朱毅等武汉伢。他们中间,史金帛甚至走出国门,成为泰国正大集团的职员,开创了自己的另一番事业。“在围棋的普及推广上,业余围棋学院还在不断尝试。大学里鼓励的是全面素质发展,而不是专业的研究所。我们要在棋盘上,也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之路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