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的围棋启蒙教学普及很广,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,但这几年出现的一些教学模式笔者不敢苟同,仅举两例:
在十九路盘上摆出一个扭十字的棋型,然后开始让学生下吃子棋。
这种方法在启蒙阶段十分有效,因为年龄小的孩子在学会“气”、吃子方法之后,对吃子是很有兴趣的,对于练习孩子的吃子能力,这不失为一种方法,但是——
如果孩子一直应用上述的教学模式,当开始学习围空和布局时,会遭遇很大的障碍,例如本图是一个普通的开局,上述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疑惑:
1.以前学的是从中央开始下棋,为什么现在从角上开始了?
2.黑5为什么要走在这里?走A位不是能紧白棋1气,更容易吃掉白棋吗?
3.白6为什么走小飞?走在B位压不是更容易吃掉黑棋吗?
这种问题的出现可以概括为,布局阶段棋子拉开间距之后,孩子无所适从,不知道下的是什么,也不知道往哪里下是正确的,因为这个阶段教的内容与之前的完全是两种棋。
第二个例子更夸张也更极端,如下图:
二路棋盘以及三路、四路等等小棋盘。笔者第一次见到这些棋盘用于教学时,三观是被颠覆的。更为不可思议的是,某机构这种小棋盘要学好几年,然后才能进化到十九路盘,不知道现在是否还这样教学。
这种小棋盘会大大禁锢孩子的视野,拘泥于局部吃子而不知道全局的观念。
诸如此类的教学模式问题出现在哪里?还是要回到围棋规则上来说。
现行围棋规则的核心有三条:1、“气尽棋亡”的提子规则。2、占地多者胜的胜负规则。3、不能往复互提一子的打劫规则(准确的说应该是“禁止全局同型”)。其中前两条是基本规则,第三条是方便对局的补充。
上述“吃子棋”的教学强化了第一条“气尽提子”,但是对于第二条“空多者胜”却重视程度不够,如果围棋仅仅有前一条,就不是完整的围棋了。
实际上,第二条的重要性不低于第一条。
仅仅下吃子练习只能训练孩子的计算力,而对于判断力则没有相应的帮助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,这方面训练的缺失会增加孩子继续学习的难度,如果一直转变不过来,孩子会对围棋失去兴趣。
如果能尽早让孩子知道“空”的重要性,可能开始教学时会有些困难,但对孩子以后的学习会大有帮助。
上图是极端的一例,如果没有空的概念,白棋的气很长,棋很强,但白棋为什么形势落后了?但假如孩子一开始理解围棋是比空的游戏之后,就会发现黑棋棋子间距开阔,更利于围空和发展,就容易接受新的知识。
那一开始教学应该怎么办呢?笔者认为下图很有启发:
布局杂乱无章,一看就是不会下围棋!但是这是大名鼎鼎的AlphaGo Zero下的,没错,这是自学3个小时的自战棋谱。
在AlphaGo Zero自学19小时的棋谱中,可以发现招法有了很大改进,开始重视边角,对棋盘价值的大小有了一定的判断力。
AlphaGo Zero自学3天之后,棋力已经吊打AlphaGo对李世石的版本了,比分为100:0.
AlphaGo Zero一开始只是知道围棋的规则,对于具体的招法则一切从零开始。在不断的自战对局中,排除掉胜率不高的招法,筛选出更容易赢棋的招法,最后达到了令人恐怖的棋力。
这种自然而然形成的棋力是最强的,因为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,更加接近围棋的本质。
所以在教学中,一开始让孩子知道围棋的规则,和胜负的判定之后,让孩子无拘无束的去下,在对局中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招法,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进步。
回到前面,“扭十字”吃子棋束缚了布局的变化,小棋盘则束缚了整体的棋局活动范围,看似增加了教学的便利,实则为未来的教学挖坑,是不可取的。
所以笔者认为:“吃子棋”仅仅作为娱乐可以,如果硬性应用于教学,则利少弊多。
|